斜、弱视与双眼视功能训练指南

训练流程

一:弱视的诊疗与康复弱视诊疗流程

1. 眼科门诊常规检查:视力(裸眼、矫正),裂隙灯,眼底镜,验光,试镜,同视机(有斜视者)。眼压、散瞳等。

2.视光医生确诊为弱视并进行分类

按性质分:

(1) 斜视性弱视

( 2)屈光参差性弱视

(3)屈光不正性弱视

(4)形觉剥夺性弱视

(5)先天性弱视等

按程度分:

(1) 轻度弱视:矫正视力0.6-0.8

(2)中度弱视:矫正视力0.2-0.5

(3)重度弱视:矫正视力≤0.13.

弱视训练前准备工作与流程

(1)训练中心训练师接待,登记完善病志,必需记录病人棵眼视力,戴镜视力,散瞳屈光度、配镜处方,同时视、融像Timus立体视,斜视患者有同视机检查结果。

(2)向病人及家属宣教,安排治疗时间及顺序:

A.首先要查看患儿的病志,明确医生对患儿的治疗方案。

B.登记,完善病志检查并记录患儿的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和散瞳屈光度以及眼镜处方。C.向患儿及家属介绍训练中心包括几项训练项目,逐一介绍每项目训练方法,目的及时间。

D.弱视治疗关键在于孩子的配合和持之以恒,向家属说明患儿在训练期间需要家长的陪同,协助及督促其完成训练,要严格遵从医生的医嘱方案,如遮盖时间和训练时间。

E.由于治疗的病人较多,本中心医护人员会安排每天患者训练的时间及顺序,留下联系方式,如有时间安排变化以便及时通知。F.每周检查一次视力,注意训练期间的视力变化,一个月重新复诊,如有变化,训练中心的人员会及时向医生汇报。

G在训练时,请家属管理好自己的孩子及物品以免出玩意外,注意自身安全,不要大声喧哗跑跳.

H.各种治疗设备的精密度很高,请各位家长和孩子注意保护我们的仪器设备,以免出现故障影响治疗

I:结束治疗前,由医生下医嘱巩固治疗并确认随诊的时间,联系方式。

弱视治疗仪原理及训练方法

(一)红光闪烁刺激原理:

根视视网膜解刨生理特点,黄斑中心凹只有视锥细胞,视杆细胞主要集中在周边视网膜,视锥细胞对光谱中的红色光(波长620-700nm)很敏感,视杆细胞对红色光谱不敏感。从而提高视锥细胞的敏感度和分辨力,改善中心凹的视觉功能和注视性质。

(二)后像原理:

后像:后像灯光源中心的一个小圆形黑色片,遮住黄斑中心凹3度范围内视网膜,使强光炫耀黄斑中心3度以外的视网膜,使该区域内异位注视点超限抑制,相对提高中心注视力,使非中心注视转为中心注视。

训练方法:

1、摘除矫正眼镜(单眼时遮盖健眼)。

2、将镜简放置眼前,注视镜筒内红光为主的多色光闪烁,出现白光即为后像。

3、每次约15分钟或遵医嘱执行。

(三)海丁格刷原理:

海丁格光刷又称光刷,是由于偏振光投射到黄斑上所引起,能够认识并看到这个刷状影像时,就可以断定是在黄斑中心凹处的投影。光刷的颜色比周围颜色深,呈紫蓝色,慢慢地旋转。形成刷状效应,这种刷状效应只出现在黄斑上,利用这种旋转地光刷来刺激黄斑的抑制,以求达到治疗弱视以及纠正偏心固视的目的。光刷效应只能出现在黄斑中心凹上,因为中心凹是视觉最敏感区,他可以使黄斑细胞兴奋,消除大脑抑制。适用于非中心注视性弱视。

训练方法:

1、佩戴矫正眼镜(单眼弱视遮盖健限)

2、观察治疗仪镜筒内旋转的毛刷、飞机头部或迷宫中心, 努力将光刷中心对准飞机头部或迷宫中心

3、每次约10分钟或遵医嘱执行

(四)CAM视觉刺激仪原理

光栅是黑白相间、不同空间频率的方波条棚,光栅不断旋转改变方向。视网膜黄斑中心凹的p细胞对不同方向的、高空间频率的、高对比度的条栅比较敏感。神经冲动传入视皮质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接受不同空间朝向、不同空间频率的条栅刺激,使弱视眼驱动更多的皮质神经元,提高弱视眼的分辨能力。

训练方法:

1、佩戴娇正眼镜(单眼弱视遮盖健眼)

2、条栅放置在治疗仪卡槽内

3、每次约10分钟或遵医嘱执行

(五)氦氖激光:此种红色光波对锥体细胞十分敏感,有很高的吸收率,因对活组织有刺激兴奋作用,可激活并加强锥体细胞的感光功能,对视网膜的热效应和生物化学效应,使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改善。由于能调节神经传导和神经反射作用,可以疏通视网膜至大脑皮层的视觉通路,激活视路提高光像冲动的传入功能。临床观察证明氦氖激光在一定剂量下,对眼球的屈光介质:角膜、晶体、玻璃体以及虹膜、脉络膜无任何损害。仅有个别患儿在照射时出现眩目、流泪、轻微刺痛反应,但数分钟消失,无碍治疗。

注意事项:

1:治疗弱视效果明显(屈光不正性效果最好,轻中度效果最好)

2:头部有出血症状以及眼外伤有出血倾向的患者禁用,眼部手术以及畏光流泪、眼睛充血红肿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慎用。

3:每15天为一个疗程,结束后需间隔半年以上方可进行第二个疗程.

弱视训练流程:(无激光的可忽略使用)

A.中心注视:

红闪 10分钟

氦氖激光 5分钟

CAM 15分钟(双眼分别做):重度弱视用宽条棚,中度与视用中条栅,轻度弱视用细条栅。多媒体方式一15分钟

B.偏中心注视:

红闪 10分钟

CAM 10分钟

海丁格刷 10分钟

十字后像 10分钟

氦氖激光 5分钟

多媒体 15分钟

注:红闪时间,CAM时间因视力和屈光度不同有所区别(如混合散光,单纯散光导致弱视无需做精细训练,红闪和CAM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弱视训练阶段性训练:

第一阶段(初始阶段)

第二阶段(提升阶段)

第三阶段(双眼视康复阶段)

第四阶段(巩固强化阶段)

第五阶段(随访阶段)

建议每天两次或一次训练,每7天进行视力检测,每月根据情况进行复诊,内容包括 眼生物参数、屈光度及双眼视功能检测, 每天每项康复训练内容进行登记并记录完成情况,用☆表示患者配合情况,最高三颗星,可以量化的康复训练项目进行量化记录。

氦氖激光在整个流程阶段使用不超过15天/疗程,若需第二个疗程的治疗,需与前次疗程间隔半年以上。

第一阶段(初始阶段)

患者视力:VA cc﹤0.4(@D. @N )

训练方式选择:

中心注视:红光闪烁、氦氖激光、CAM、电脑系统。

非中心注视:红闪、海丁格刷、后像、CAM

第二阶段(提升阶段)

患者视力: VA cc≥0.4(@D、@N)

训练方式选择:红闪后像、海丁格刷(非中心注视)、氦氖激光、CAM精细训练、调节训练

调节训练方法:

(1)调节幅度训练(镜片阅读、晶体操表等) A、单眼弱视:镜片选择:+2.5/-0 50—最小调节幅度的一半每次一片正镜,两片负镜,每片一遍,共计三遍

B、双眼弱视:镜片选择:-0. 50D~最小调节幅度一半每次一片负镜,左右眼各一遍,双眼一遍,共计三遍

(2)调节灵活度训练(双面镜训练等)

A、单眼弱视镜片选择:+0. 50D/-0.50D ~ +(2.50—欠矫屈光度) /-最小调节幅度一半的基础上下调2D左右 双面镜,单眼三遍

B、双眼弱视:+0. 50D/-050D ~ + (2. 50-欠矫屈光度) /最小调节幅度一半的基础上下调2D左右双面镜,单眼各一遍,双眼一遍,共计三遍

(3 )调节感知训练(镜片排序等)

在镜片阅读的基础上进行镜片排序,感受调节力带来的变化-0. 50D—最小调节幅度的一半每次三片负镜,共计三遍。

第三阶段(双眼视恢复阶段)

患者视力:

单眼:弱视眼矫正视力与正常眼相比<2行

双眼:矫正视力与正常相应年龄阶段的平均视力相比≤2行

1:中心注视:

红闪、后像、氦氖激光、CAM、精细训练非中心注视:红闪、后像/海丁格刷、氦氖激光、CAM、精细训练

2.调节训练:同第二阶段

3.双眼视恢复训练:

3.1远、近距脱抑制训练

3.2红绿阅读单位:远近交替

3.3单侧倾斜实体镜:(远距离脱抑制训练)

4.近距融像、立体视训练

4.1可变失量图进行平滑的正、负融像性聚散训练

4.2可变矢量图进行断跃的正、负融像性聚散训练

5:远距融像立体视训练:

5.1范围系列立体镜进行基础融合训练

5.2范围系列立体镜进行平滑的正、负融像性聚散训练

5.3范围系列立体镜进行跳跃的正负融像性聚散训练。

第四阶段(巩固强化阶段)

患者视力:

单眼:弱视眼矫正视力与正常眼相比≤0.5行。双眼:矫正视力达到正常发育水平双眼视功能稳定可进入该阶段强化双眼视功能、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1.30次巩固强化训练或家庭训练(或家庭软件训练)

2.红闪、后像、海丁格刷(非中心注视)氦氖激光、CAM、 精细训练、视知觉训练、眼动训练、调节训练、双眼视康复训练、家庭训练或系统组合强化训练等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选择

第五阶段(随访阶段)

患者在院康复训练完成后1个月进行随访、而后根据随访结果规定随访时间,正常为三个月。

附加:

脱抑制训练方案

同视机方法

进出法:1:插入同时视画片、置于患者客观斜视角 2:注视老虎并固定 3:穿插老虎进入、离开笼子偏振阅读单位(大、小)

偏振阅读单位

目的:用于检查有无抑制和脱抑制

训练方法:训练者须佩戴偏振眼镜,小卡片放在40厘米位置,此时,左眼将看到2、4条,右眼将看到1、3、5条,用来检查单眼抑制。交替读字标用来脱抑制训练。大卡放置3米位置,方法同上。

单侧倾斜实体镜

目的:在眼球运动时的注视、融合训练及脱抑制

训练方法:

描绘训练:立体镜双眼注视孔装有5.00球镜、双眼距离镜片3厘米左右,双孔中间有测隔板分隔左石视野,隔板侧放置平面反射镜,将面片置于立体镜靠近反射镜一侧,白纸置于底板上,一只眼看到反射镜中画图, 另一眼看到底板上白纸。调节到最佳舒适的角度,拧紧旋钮以固定位置。双眼贴近目镜,同时注视画板上的面片和底板上的白纸,用笔在底板白纸上描出相应图形。

二:非斜视性双眼视功能训练方案:

训练时间:家庭训练每天1-2次,每次10-15分钟,训练室训练每周至少一次,训练时间为40—60分

1、让患者意识到自己视功能的不足,并在训练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眼睛的变化

2、一般先训练较难的方向(比如集合不足者,先训练集合再训练散开)

3、首先进行幅度训练而后进行灵活度训练4、训练过程中强调质量而不是数量一、

调节功能训练适应症:

调节不足、调节过度、调节灵敏度异常、调节不能持久

调节训练处理原则

1、调节问题的症状有视力偶尔模糊、头疼、眼部紧张感,酸痛,近距离阅读困难,近距离阅读后视远模糊、阅读速度慢,阅读有干扰等。

2、调节幅度降低时尽量选择推进训练,镜片阅读、镜片排序等视觉训练方法。

3、调节灵敏度不良选择双面镜训练来改善调节的潜力和速度。

4、调节反应异常可选样双面镜训练,调节超前伴有外隐斜存在,可配合一些集合功能的训练。

5、在训练调节的基础上综合的进行训节和集合的统合训练才能巩固训练效果。

调节训练方法:由易到难,先增加调节储备,再增加调节能力

1、镜片阅读

2、镜片排序

3、字母表

4、翻转拍训练

5、双眼单视训练

1、镜片阅读方法:

目的:储备正常的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活度

器具:正负镜片、视标卡方法:

①、佩戴娇正眼镜:

②、调节过度的人先用正镜进行练习,调节不足的人先用负片进行练习:

③、使用最小年龄计算公式计算最小调节幅度:

④、患者通过镜片阅读40厘米处视标卡上的视标:

⑤、选用-6.00~+2.50 的镜片(负片为年龄相当的调节幅度的一半);

⑥、双眼分别训练,直至双眼相同。

2、镜片排序方法:

目的:让患者根据视标的大小、远近的变化排列出镜片度数的大小,让患者体会到调节放松和紧张的感觉,并自主控制过多的调节。器具:正负镜片、视标卡方法

①、佩戴矫正眼镜:

②、调节过度的患者先用正镜进行练习,调节不足的患者先用负镜进行练习:

③、使用最小年龄计算公式计算最小调节幅度

④、选用-6.00~ +2.50的镜片,间隔从1.00、 0.75/0.50、 0.25依次减小(负片为年龄相当的调当幅度的一半 ):

⑤、先提高准确性,再提高速度:

⑥、双眼分别训练,直至双眼相同。

3、远近文字方法

目的:从注视远处物体迅速变化为注视近处物体,或从注视近处物体改为注视远方时,调节从放松变为紧张,从紧张变为放松。该训练技术的目的是提高快速而精确的变化速度。

器具:字母表等

适应症:调节灵活度下降或不足者

方法:

①、佩戴娇正眼镜

②、远距字母表放于与眼睛同一水平平行的墙上,患者位于距离远距字母表尽量远、但要确保能看清远处视标的位置。近距字母表放于一臂远的位置

③、读出远距字母表上的第一行字

④、第二行读出近距字母表上的字母并慢慢移近字母表,移至字母变得模糊且无法辨认,在此模糊点暂停2~3秒,以确认是否仍能看清字母,如仍能看清,再将其慢慢移近眼睛

⑤、第三行远近距字母交替读出,此时近距字母表放置于眼前模糊点之后

⑥、以上三行为1组,一次10组。

4、反转拍训练法

目的:反转拍通过正镜可减少调节刺激,负镜可增加调节刺激,集合刺激保持不变,因而调节性集合的改变必然伴随着等同幅度但方向相反的融像性聚散改变,所以,双眼镜片摆动的目的不仅改进了调节灵活度,同时也改进融像性聚散

器具:镜卡组合适应症:调节灵话度下降者和聚散动能异常者

方法:

1.佩戴娇正眼镜:

2.视标卡放置40厘米,双面镜手持。

3.眼睛通过反转拍的正镜片看视标卡,辨认出方向后迅速翻转,通过负镜看视标卡,看清时再迅速翻转,如此反复。

4.40个视标为一遍,左右双眼各一遍,先训练单眼后训练双眼。

5.双眼单视训练针对有轻度抑制患者、融合功能不好患者、双眼调节不平衡患者利用偏振片进行训练。(用偏振片与偏振阅读单位)

训练方案制定:

调节不足(调节不能持久)的训练方法:

(每周家庭训练5天+训练室训练1-2天,以调节训练为主)

第1周:训练室训练:镜片排序(阅读)、推进法、聚散球、红绿可变矢量图(合并有集合异常者) 家庭训练:聚散球、远近字母表、翻转拍

第2周:训练室训练:镜片排序、推进法、聚散球、翻转拍(偏振阅读卡)、红绿可变矢量图、裂隙尺 家庭训练:聚散球、远近字母表、翻转拍每两周复查一次视功能,仍未达到正常者继续做两周,视功能正常者巩固两周。

调节过度(假性近视):

1—2周:训练室训练:正镜试戴15min、正镜阅读,翻转拍(合并有集合异常的兼顾集合训练) 家庭训练:翻转拍、聚散球(兼并有集合功能异常者)每两周复查一次视功能,仍未达到正常者继续做两周,视功能正常者巩固两周。

调节灵敏度异常:

1—2周:建议家庭训练:远近字母表、翻转拍2周复查,若仍未达到正常值继续做1—2周,若达到正常值巩固两周

二、集合功能训练:

适应症:集合不足、集合过度 、散开不足、散开过度、基本型的内外隐斜、聚散功能异常的内外隐斜集合训练的

目的:增加集合散开的能力、使内外隐斜量符合法则、增加融像范围和融像能力。

集合训练的方法:1:聚散球2:偏振、红绿可变矢量图3:裂隙尺4:范围系列立体镜/单侧倾斜实体镜5:偏心同心圆、集合卡、救生圈卡(家庭系列)

1、Brock线训练(聚散球)

方法:①、将绿球靠近的端固定一处,红球靠近的一端用手固定的鼻根部②、绿、黄、红、三球之间各距离30公分。红球距鼻尖30公分,此30公分每5公分隔开,共6个小格③、从绿球开始,注视绿球,余光看黄球和红球,此时将看到1个绿球,2个黄球出现这种现象后注视五到十秒钟,之后看黄球,用余光看绿球和红球,此时将会看到一个黄球,两个红球和两个绿球。出现这种现象之后盯黄球五到十秒钟,然后用同样的方法看红球,之后把红球往眼前移五公分,然后同样的方式继续看,每看一次,红球往眼前移五公分,直到移到眼前五公分的位置,一遍结束,正常训练一次10遍

2.偏振可变矢量图目的:增加辐凑和散开的范围。

方法:①、以绳圈图为例,在四十厘米处戴上偏振眼镜,将两图放置初始位置。 ②、此时将会看到一个立体的绳圈, 绳圈上面有十字的标志,左下方方框里会有r和l。 ③、将左眼看到的图片往数字方向拉训练集合。 ④、将左眼看到的图片往字母方向拉训练散开。在练习时要始终保持注视,视标的移动速要缓慢,平稳,在移动中也要始终保持注视。

3、红绿可变矢量图目的和方法同偏振可变矢量图

4、裂隙尺

目的:增加辐凑和散开的范围,提高融像速度。

方法:①、令患者鼻尖对准并贴住滑尺。②、从卡片一逐一练到卡片十二,使用单孔滑板。视轴交叉点在视标卡片之前训练集合。③、从卡片一逐一练到卡片七,使用双孔滑板,视轴交叉点在视标卡片之后训练散开。④、在练习时要始終保持注视,以上训练要求患者保持融像状态。从一数到十,然后眺望远处。再重新注视视标卡,并尽可能地快速融像。

集合:达到12张卡片,相当于30BO;散开7张卡片,相当于17.5BI。

5、范围系列立体镜

目的:增加远近距辐凑和散开的范围,提高融像速度。

方法: ①、将摩根卡或BI. BO系列卡放置立体镜卡槽上,双眼注视,将卡片上两个图案础为一个。包含立体感的卡片同时可训练患者的立体视。②、在练习时,要始终保持注视。以上训练要求患者保持融像状态。再重新注视卡片时尽可能快的融像

6、偏心的同心圆卡

目的:提高训练者融像速度,降低融像的反应潜时。

方法

1.集合训练方法:训练者注视a卡b卡两张卡片。并暗示自己感觉视标在接近或感觉在对眼。如有困难,可用引导格放置卡片签加以帮助。双眼融合时可看到三个圆,将注意力放在中间的圆上。此时会感觉中间的大圆和小圆有立体感。井且努力将圆圈里的三个图形上下对齐。训练者到达融合后保持五秒,然后移开片刻再重新注视,尽快获得融合。训练者获得融合后。遮盖单眼五秒后去遮盖重获触合。重复十次,然后将两张卡片分开一厘米,继续上述步骤。

2.散开训练方法:与集合训练步骤一致,所不同的是融合图像位于卡片之后,如果有困难,可将引导棒置于卡片后面,放松眼睛。双眼获得融合时,中间的圆圈会有立体感,达到融合时,保持数秒,然后移开片刻,再重新注视,尽快获得融合,训练者获得融合后,遮盖单眼五秒后去遮盖,重获融合。重复十次,然后将两张卡片分开1厘米,继续上述步骤。

7、单侧倾斜实体镜

目的:在眼球运动时的注视、融合训练及脱抑制

训练方法:

融合训练:将立体镜反射镜隔板向左放置,每组画片中底部有整线的一-张固定在0刻度的位置,另一张放置于立体镜靠近反光镜一侧合适的位置,左右眼分别看到不同的图案,双眼贴近目镜同时注视,此时,两张画片中的图案融合成一-张画片,逐渐清晰,圆圈部分会有漂浮感。底板上的画片向左移动,进行集合训练,向右移动进行散开训练。反射隔板转向180度放置,训练方法同上,训练结果相反。建立初步融像维持10s,坚持15次。

集合不足的训练流程:

1、与调节相关:调节为主,集合为辅。

2、与调节无关:集合为主,调节为辅。

第1-2周:

训练室训练:

聚散球、远近字母表、红绿可变矢量图、范围系列立体镜

家庭训练:

聚散球、远近字母表、翻转拍

第3—4周:

训练室训练:

翻转拍(BO棱镜)、红绿可变矢量图、范围系列、裂隙尺4周复查,若仍未达到正常值继续做1—2周,若达到正常值巩固两周

集合过度的训练流程:

第1—2周:

训练室训练:

正镜阅读、聚散球(由近到远)、红绿可变矢量图、裂隙尺、增加负融像。

家庭训练:

聚散球(由近到远看)反转拍、偏心同心圆

第3—4周:

训练室训练:

正负片排序、反转拍、红绿可变矢量图、B-O实体镜、偏振立体图

家庭训练:

聚散球、反转拍、偏心同心圆4周复查,若仍未达到正常值继续做1—2周,若达到正常值巩固两周

散开不足的训练流程:(不建议训练)

第1—2周:

训练室训练:

正镜阅读、聚散球(由近到远)、红绿可变矢量图、裂隙尺、B-O实体镜散开能力,增加远距离负融像。

家庭训练:

聚散球(由近到远看)反转拍、偏心同心圆第3—4周:

训练室训练:

正负片排序、反转拍、红绿可变矢量图、B-O实体镜、偏振立体图

家庭训练:

聚散球、反转拍、偏心同心圆4周复查,若仍未达到正常值继续做1—2周,若达到正常值巩固两周

散开过度训练流程:

第1-2周:

训练室训练:聚散球、远近字母表、红绿可变矢量图、范围系列立体镜

家庭训练:聚散球、远近字母表、翻转拍

第3—4周:

训练室训练:翻转拍(BO棱镜)、红绿可变矢量图、与距离B-O范围系列、裂隙尺3周复查,若仍未达到正常值继续做1—2周,若达到正常值巩固两周

基本型的内外隐斜:根据视功能指标进行相应训练

聚散功能异常的内外隐斜:根据视功能指标进行相应训练

三、眼球运动功能异常训练方案(注视、扫视、追踪运动)

(一)注视训练目的:有助于快速空间定位、增强患者快速、准确、有限的从一事物转到另一事物的能力。

器材:视标、节拍器

方法:

1、将两个视标放置在眼前50到60cm距离,二者之间差距50cm

2、手持隔板,位于鼻正前方,将双眼视野分离。

3、后像灯或闪光灯

[步骤]1.令患者稳定注视左边视标,试着用余光看右边视标,确定位置。

2.当患者能确定右边视标位置,快速准确地转动右眼注视右边的视标。

3.确认稳定的注视右边视标,快速注视左边视标,反复训练。双眼轮流交替注视左右视标,间隔5秒(尽量使用节拍器)。

4.当患者能完成上述步骤后,将视标放在重直位置,重复上述步骤。

5.当患者完成垂直位置,将视标放在右上和左下方重复少骤1~4.

6.再将视标放在左上和右下方,重复步骤1~4.

7.患者在注视视标时,要确保能看到其他事物。

[注意事项]在打视运动过程中,应用后像灯成闪光灯提供视觉反馈;街拍器可以帮助患者保持固定的节奏。

(二)视觉追踪训练

追踪训练是通过从一注视点转移到另一注视点的直接刺激来训练眼动技能。该训练是手动跟踪线条和双眼视觉跟踪能力密切相关。视觉跟踪训练要求患者能平稳、协调地跟踪训练。眼动控制不足的患者往往有知觉异常、融像问题和阅读困难。

[目的]让患者双眼能协调、平稳地运动

[设备]视觉追踪练习薄、手表、指示棒

[步骤]

1.让患者头保持不动眼睛跟随指示棒,从A点随机选择一条轨迹画到终点。

2.需要记录时间和准确度。

[注意事项]刚开始训练,患者可以从简单的图形开始,再慢慢增加难度。

三:扫视训练

视觉扫视训练有助于提高患者双眼在一行字中从左向右移动的能力。该训练适用于阅读速度较慢,拼写能力差,即使反复练习仍然记不住单词的患者。

[目的]提高患者分辨力。

[设备视觉]扫视训练薄、指示棒、手表

[步骤]1、让患者在字母训练本里,从第一行开始,按26个英文字母的顺序,找出a、b、c、d……或者是阿拉伯数字,1、2、3……2、记录一完整字母表所需的时间和精准度。[注意事项]每一行有许多字母,如果患者没有按照顺序画出所要的字母,将不能完整地找出所有的字母。

(四)旋转注视

旋转注视是患者在视标运动的条件下,能追随并稳定注视视标。绘所见画片的影像。训练右眼时,将立体镇反射隔板向左放置,左眼注视目镜中的画片,右眼注视底板白纸井描绘出所见的影像,左眼反之。

四、斜视手术后训练

1. 屈光矫正

2. 检查远近眼位,并比较远近眼位的大小。3. 训练一般是从眼位较小比较容易的一方开始训练,若远近都没有控制力,则从眼位较小比较容易的一方找个合适的距离开始加棱镜进行引导,棱镜量根据情况添加(外斜加BI方向棱镜,内斜加BO方向棱镜),同时根据情况加强劣势眼的力量,比如做些调节训练,眼球运动训练,脱抑制训练等让劣势眼使用的频率加强,并学会迅速转换眼睛,从而过渡为远近有一个变为间歇性的,再过渡为远近都变为间歇性的,然后加入双眼融合功能(偏振矢量图,聚散球,救生圈卡,偏心的同心圆卡,运动球卡,裂隙尺,单侧倾斜实体镜等),立体视功能的训练(立体镜等),加强眼睛控制能力,拉大双眼视范围,最后强化巩固(加棱镜等)。

4.若远近有一方有控制力则先加强其控制力,而后开始从没有控制力的一方加棱镜引导;然后同上训练。

5.若远近都有控制力,就根据远近眼位的大小进行双眼融合功能,立体视功能的训练,加强眼睛控制能力,拉大双眼视范围,最后强化巩固(加棱镜等)。

6.以上训练要求患者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要求患者配合程度高,依从性强。

7.每7次为一个阶段,每一个月为一个疗程,每次阶段训练完成后嘱患者到门诊复查,对比患者各项检查结果的变化情况。

具体流程如下:

1:屈光矫正

2:有抑制:脱抑制训练(红绿扑克牌,阅读单位)(具体方法参照脱抑制训练流程)

无抑制:建立双眼视(7次为一个阶段,一个月复查视力)

第1—2周:周边融像训练(集合卡、救生圈卡、矢量图)、单眼调节训练(字母表)

第2—3周:中心融像训练(矢量图)、双眼调节训练(双面镜+视力卡)、聚散球

第3—4周:跳跃性融像训练(裂隙尺)

第4-5周:维持训练(范围系列)

五、改善视疲劳与初级视力眼保健

1、改善视疲劳训练方案

家庭训练方案

适用人群:阅读或近距离工作时眼部疲劳、不适或回避的人群)

单眼调节训练:感受调节,要求视标的准确性,提高调节灵活度,

集合训练:集合近点达到2.5厘米,交叉注视融合

双眼调节训练:单眼调节功能相差在两个周期以内时,增加调节幅度中心融像及聚散训练;有立体视,保持唯一.清晰的像

动态调节及眼球运动训练:手眼脑协调准确定位和追随,

跳跃式融像训练

训练材料:双面镜+视力卡,聚敢球,集合卡,偏心的同心圆卡,红绿固定矢量图,可变矢量图,裂隙尺,视觉追随练习薄

家庭训练方案

适用人群

1.阅读或近距离工作时头痛、困乏,眼酸胀、重影、模糊、聚焦困难或调节性近视增长过快的人群)

2、初级视力保健训练方案:

(家庭训练方案,适用人群:初次配镜、小度数、不想配镜)

单眼调节训练:看远放松看近刺激调节,提高调节灵敏度(字母表)

集合训练:集合近点达到2.5厘米(聚散球)

双眼调节训练:单眼调节功能相差在两个周期以内时,增加调节幅度

中心融像及聚散训练:有立体视,保持唯一清晰的像

动态调节及视觉感知训练:

手眼脑协调训练,眼球运动训练材料:双面镜+视力卡,字母表,聚散球,集合卡,救生圈卡,偏心的同心圆卡,扫视运动练习薄(或家庭训练套包)

4D数字化斜弱视视功能矫正系统训练

(无此系统可忽略)

一:弱视的康复流程:

训练时间50分钟至1小时左右,一周三次以上。巩固期一周1-2次 一般建议巩固一疗程。

弱视训练项目:

4D精细训练:找不同,打泡泡,笔笔生辉,翻转头。(三色光条栅精细目力的结合训练)鼓舞飞扬(后像) 3D:弱视刺激(后像)互动凝视(远距离精细目力训练) 立体训练片(远近调节) 以上训练结合患者检查结果而定以最合适患者情况挑选训练项目

第一阶段(提升视力)

远视性弱视:

1.旁中心注视 周边注视 游走性注视 视力低于0.15者以3D系统弱视刺激为主(后像训练)结合4D精细刺激

2.中心注视:以4D精细训练为主结合3D刺激训练散光性弱视小度数远视:4D精细刺激+3D互动凝视+3D立体片(调节训练)

近视性弱视:

4D精细训练(10分钟-15分钟)+3D互动凝视+4D精细训练(10分钟-15分钟)+立体训练近视性弱视需远近结合训练避免长时间视近疲劳。

屈光参差性弱视

结合以上流程+遮盖法压抑治疗法

第二阶段(视力巩固):

双眼单视功能训练结合四孔灯 同视机 颜氏立体图筛查结果。

无一级视功能:

保留10-20分钟精细刺激训练 脱抑制 同时视4D 3D立体片训练

有二级功能:

保留10-20分钟4D精细刺激训练 4D融像训练 4D随机点 3D立体视

结束训练指标:

1.矫正视力稳定1.0

2.同视机检查三级功能正常

3.远近立体视60”

4.调节功能正常停止训练后随访一个月,三个月,半年 复查 经三年反复复查视力保持正常者

二:斜视训练流程:

无三级视功能不想手术患者可先训练看能否通过训练建立三级功能延缓手术年龄训练

项目:4D同时视 融像 随机点 3D立体视(动态融像调节立体训练) 红绿扑克 红绿阅读单位 聚散球 舒目镜(融像)

训练方式:

无同时视:脱抑制 (4D翻转头,红绿阅读单位,红绿扑克)视患者情况而定 4D同时视训练 3D立体训练(内斜散开训练片,外斜集合训练片) 聚散球(针对外斜患者术前或术后有残留外斜)

有同时融像:4D同时视训练(根据斜视角而定) 4D融像训练 4D随机点训练 3D立体训练(内斜散开训练片,外斜集合训练片)

术前训练适应症:

间歇性外斜(集合不足型)三级功能未完全消失者

结束训练指征:眼位检查无显斜 三棱镜检查<15棱镜度 同视机三级功能建立 融像范围正常

非斜视性双眼视功能异常训练:

适应症:集合不足 调节不持久 调节灵敏度异常 隐斜 调节过度 散开不足 视疲劳训练

项目:4D融像 3D立体片(动态融像调节立体训练) 舒目镜(融像,放松) 3D互动凝视(雾视放松) 双面镜 自主调节 镜片阅读 镜片排序 聚散球根据患者情况定制方案

集合不足 调节不持久调节灵敏度异常 外隐斜:融像 双面镜 3D动态立体训练散开不足内隐斜调节过度:舒目镜 3D立体片 3D互动凝视 正镜片阅读

结束训练指征:视力1.0调节灵敏度正常 单眼12cpm 双眼10cpmNPC<5cmAC/A 3~5

非斜视性视功能异常处理方案

(结合3D、4D系统)

一:调节功能异常的处理

1.调节不足训练,目的:刺激调节

处理:屈光矫正(首要)负片阅读反转拍交叉立体视训练若患者出现假性集合不足,可结合集合训练进行辅助。

2.调节过度训练,目的:放松调节

处理:屈光矫正(首要)联合近附加正片阅读反转拍3D互动联合正镜雾视非交叉立体训练舒目镜低浓度0.01%阿托品或其他

3.调节不持久

训练目的:刺激调节

处理:屈光矫正(首要)负片阅读或排序交叉立体视训练舒目镜

4.调节灵敏度异常训练

目的:增强调节灵敏度

处理:屈光矫正(首要)正/负片阅读反转拍交叉/非交叉立体视交替训练舒目镜

二:聚散功能异常

1.集合不足训练

目的:增强集合功能

处理:屈光矫正(首要)4D正融像知觉训练交叉立体视训练舒目镜集合训练

2.集合过度训练

目的:增强散开功能,放松近处调节刺激。处理:屈光矫正(首要)联合近附加3D互动训练联合正镜雾视3D非交叉立体训练4D负融像知觉训练,图片缩小75%or50%

3.散开不足训练

目的:增强远距散开功能,减少近距集合刺激。

处理:屈光矫正(首要)联合近附加3D互动训练联合正镜雾视3D非交叉立体训练4D负融像知觉训练图片缩小至50%远距正片阅读

4.散开过度训练

目的:增强集合功能,刺激调节。

处理:屈光矫正低矫3D交叉立体视训练舒目镜集合训练远距负片阅读4D正融像知觉训练

5.基本型外隐斜训练

目的:增强正融像功能

处理:屈光矫正(首要)4D正融像知觉训练3D/4D交叉立体训练舒目镜集合训练

6.基本型内隐斜训练

目的:增强负融像功能

处理:屈光矫正(首要)联合近附加4D负融像知觉训练3D非交叉立体训练3D互动add

7.融像性集散运动功能障碍训练

目的:增强正/负融像聚散范围及灵敏度

处理:4D正/负融像知觉训练舒目镜3D/4D交叉/非交叉立体知觉训练

三.其他

1.视疲劳人群、视频终端综合征、阅读障碍人群训练

目的:首要缓解患者主诉,增强对应功能。处理:屈光矫正或联合近附加镜片阅读、反转拍舒目镜3D互动凝视3D立体视知觉训练

2.准分子术后功能康复训练

目的:首要缓解患者主诉

处理:根据术前、术后视功能检查资料并与医生对接寻找具体问题(如术后近距离阅读模糊发现调节异常)结合调节训练项目以缓解症状为主

3.假性近视及小度数近视人群,暂缓验配塑形镜者训练

目的:放松调节,增强调节灵敏度。

处理:镜片阅读、反转拍3D互动凝视联合正镜雾视3D调节功能训练4D融合知觉训练舒目镜

4.功能性视力下降训练

目的:改善患者调节功能,改善患者屈光矫正后视觉敏锐度。

处理:3D互动凝视3D动态调节训练镜片阅读反转拍

5.特殊行业体检

处理:按基本型外隐/内隐斜训练

四.训练流程

调节训练流程:首先矫正屈光不正正/负镜阅读反转拍训练交叉/非交叉立体训练3D互动凝视训练舒目镜

聚散功能训练流程:首先矫正屈光不正

1.4D融像知觉训练

2.交叉/非交叉立体训练

3.集合/散开训练

4.3D互动凝视训练

5.舒目镜

6.殊患者训练次序及项目,特殊方案调整。

《》是一本专业书籍,由周哲、张瑶洁、吕天斌主编。该书从眼科学和视光学的角度重新定义、规范了弱视的诊疗和康复,重点介绍了儿童弱视的检查、诊断、康复治疗等相关技术与实践经验,对于临床医生及视光行业从业者而言是一本极好的专业教材。书中内容凝聚了众多专家的心血,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推荐给相关专业人士阅读。

《》是一本极具价值的专业书籍。它从眼视光学角度出发,重点阐述儿童弱视的检查、诊断与康复治疗技术。书中凝聚了多位专家的实践经验,内容实用且专业,无论是临床医生还是视光行业从业者都不容错过。

《》是一本意义重大的专业书籍。从眼视光学角度深入阐述儿童弱视的检查、诊断和康复治疗。对于临床医生和视光从业者,它是专业指导;对于弱视患者,它是希望之光,能助力他们更好地康复。

这本书从专业的眼视光学角度出发,详细地阐述了儿童弱视相关的诊疗与康复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它对于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书中的内容凝聚了众多专家的心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座知识的宝库。

对于临床医生和视光行业从业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它能够帮助从业者更加准确地对儿童弱视进行检查、诊断,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康复治疗方案。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弱视诊疗和康复的重要性。弱视对于儿童的视力发展影响巨大,而通过科学规范的方法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能够极大地改善弱视儿童的视力状况,给他们的未来带来更多的可能性。这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体现,更是一种对儿童健康的关爱。

总之,《弱视临床诊疗 眼视光学基础与实践》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专业书籍,它在专业知识和实践应用方面都有着极高的价值。返回搜狐,查看更多